close

很喜歡《Monster》、《Pluto》,很喜歡浦沢直樹,非常喜歡,如果可能,想收集他所有的作品,雖然我不曉得可以收到哪裡。

《比利蝙蝠》似是浦沢最新的作品,並且長崎尚志還共同創作了劇本。剛一查才知道,打從《Monster》,長崎就出了不少力,並且感覺上長崎還是很重要的劇情協力者。

回到《比》,一次讀了三本,腦中浮現「奇想漫畫」這樣的字眼。《比》的設定非常有趣,在二次大戰後,日裔美人畫了漫畫,漫畫主角叫比利蝙蝠。被人指出蝙蝠形象早就在日本出現過,於是這個作者回到日本去追索,試圖尋求原作的授權。

但這個作者卻捲進莫名奇妙的兇殺案中,蝙蝠化為實體向漫畫家說話,在這裡情節突然跳到古日本,出現了忍者、織田信長、豐臣秀吉、德川家康,蝙蝠化為實體向忍者說話。

浦沢和長崎似乎有非常多的話包含在這部漫畫裡,這似乎也是浦沢一貫的創作方式。以前《HAPPY》裡那種簡單易懂的劇情,再也看不到了。像《MONSTER》似的,人物錯綜複雜,情節千折百轉,什麼是對,什麼是錯,什麼是正義,甚至,什麼才是合適的處理方式?再也無法一刀切,無法一瞬間了解。

這樣的敘述方式和《海賊王》大相徑庭,《海》的隱喻比較容易懂,以正義之名出征的海軍,不一定做的就是正大光明的事;看似蠻橫的白鬍子,卻可能才是弱勢者的護衛者。

也許《海》屬於少年漫畫,而《比》偏於成人漫畫吧?這並不是誰高誰低,誰的藝術氣息濃厚的問題,而是一開始想訴求的對象,想闡釋的東西,完全不一樣的問係吧。就像有的人喜歡攝影,願意為了一個日出等待半夜,有的人則喜歡改車,樂意為了一個懸吊更換無數次的設定。不是高低的問題,而是一開始選擇的方向不同。

關於藝術評價,讓我想到多年前一個網友的分析。他說,要說「好不好」,大概可以分成「審美快感」和「藝術價值」來看,快感是主觀的,不應太過討論,畢竟每個人的喜好天差地遠;但「藝術價值」則是可以討論、爭辯,也應是越辯越明的。把「藝術」放在史的脈絡裡觀察,與過往的作品互相比評,與同一作者的創作史互相參照,進而可以評斷其高低。

那當然是一種學術的面向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何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